行业标准
新闻动态

【产业新闻】氧化镓综合新闻 —— 产业篇(二)

日期:2024-03-08阅读:296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晶体产业(无锡)研发中心顺利揭牌!

重磅活动

        12月26日,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晶体产业(无锡)研发中心揭牌仪式在同济大学举行。

        无锡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新吴区委常委、副区长、太科园党工委书记顾国栋,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程鑫彬教授出席活动。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建卫教授、徐军教授、唐慧丽教授,区科技局、城建集团、软发公司,大连连城数控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同磊晶体有限公司负责人参加活动。

        活动上,程鑫彬院长介绍了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展情况,徐军教授介绍了研发中心的进展情况。

        顾国栋在致辞中介绍了无锡高新区的基本情况、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以及和大院大所的深度合作情况,希望未来与同济大学更多优质创新创业团队联手,在集成电路项目引育、人才培养、平台服务、成果转化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合力打造一流产业生态。

 

南京大学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中斩获3金!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由教育部等12个部门会同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天津大学承办。今年共有来自国内外151个国家和地区5296所学校的421万个项目、1709万人次报名参赛,1260个优秀项目脱颖而出,于12月3日-12月6日在天津大学参加决赛阶段现场比赛。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全国总决赛中,南京大学参赛团队共获得金奖3项(其中主赛道1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1项、产业命题赛道1项)、银奖3项和铜奖4项,所获金奖覆盖大赛高校组别所有赛道。

        南京大学有6支团队入围总决赛,包括3个主赛道项目、1个“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项目、2个产业命题赛道项目。其中,“赋能中国芯——高能效氧化镓功率电子器件”项目受到组委会和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并被遴选为本次大赛成果展27个展览项目之一,于2023年12月3日-12月8日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体育馆展出。参展期间,项目受到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周天华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的参观和点评。领导们高度肯定了项目取得的成果,同时,也勉励项目成员要发扬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懈进取,努力奋斗,为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事业继续发光发热。

        南京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大赛与产、教、学、研深度融合,充分展现了南大师生的创新创业活力和风采,突显了南大在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成果,也彰显了南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创新成效。

主赛道银奖

项目名称:赋能中国芯——高能效氧化镓功率电子器件

所属院系: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指导老师:叶建东,周峰,陆海,顾书林

团队成员:汪正鹏,巩贺贺,张崇德,崔梅,孙娜,李展华,雒玉蓉,谷松昊

项目简介:南京大学仙林半导体团队针对氧化镓超宽禁带功率半导体的瓶颈,研发了量产化异质外延集成、电场管理、雪崩泄能及先进封装等核心技术,攻克了材料与器件“卡脖子”难题,提出和实现高能效氧化镓功率器件的“中国方案”,实现面向复杂电气环境应用的新一代功率电子器件,综合性能优于现有宽禁带半导体功率器件,已初步应用于光伏逆变功率模组,有力推动电力电子领域技术变革和实用化进程。

 

国立中山大学与中国台湾应用晶体携手:共研氧化镓单晶块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半导体材料不断推陈出新。作为新一代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氧化镓(Ga₂O₃)在电动车、航太、通讯和能源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其单晶块材的生产技术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立中山大学与中国台湾应用晶体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所属集团紧密合作,共同投入研发大尺寸氧化镓晶体生长技术。

        经过周密规划,双方签订了专案合作契约书,企业将提供5000万元新台币的资金支持,目标是在3年内实现6寸氧化镓单晶块材的量产。

        中山大学在宽能隙半导体材料领域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该校周明奇教授领导的晶体研究中心在国内外率先展开氧化镓磊晶薄膜的研发,并已成功生长出直径6寸的碳化矽晶体块材。这一技术突破为氧化镓单晶块材的生长奠定了基础。

        为了实现3年内生产6寸氧化镓单晶块材的目标,中山大学不仅设计了长晶设备,还孵化了相关制造企业。目前已有4台6寸碳化矽长晶炉和1台8寸碳化矽长晶炉投入使用,为未来的氧化镓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合作将进一步推动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为中国台湾的半导体产业注入新的活力。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市场需求的增长,氧化镓单晶块材有望成为未来半导体市场的重要竞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