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访谈】AGOA首席顾问陶绪堂教授:晶体生长要以质量为本,生长方法要百花齐放,氧化镓产业之路未来才能可期!
日期:2024-05-31阅读:593
嘉宾介绍
陶绪堂,江西省新建县人,山东大学讲席教授。1995年获日本东京农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2年被聘为教育部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获2003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作为学术带头人获2007年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并获得二次延续资助。曾任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所长,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中国晶体学会理事, 中国硅酸盐学会晶体生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固体缺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第六、七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交叉学部委员。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等。长期从事各类晶体材料与器件应用研究。
Q:请您介绍一下您目前的团队
A:
我们团队是在蒋民华院士指导下,逐步成长起来的。遵循蒋院士提出的 “需求牵引 单晶为本 敬业团结 育晶育人”的所训, 开展各类晶体材料的生长和应用探索。坚持多维度、全链条发展理念,在体块晶体、二维晶体、单晶光纤、微纳米晶等方面都有所涉及。我们课题组不但拥有多种类晶体生长方法,比如:溶液法、提拉法、导模法、下降法、微下拉法、激光加热基座法等,而且相关的晶体生长设备,基本上都是由我们提出设计,与国内相关厂家合作制造的。与此同时,我们还发展了一些新的生长方法,例如:微距升华法、溶剂压片法等,相关方法已经被国内外许多单位采用。另外,我们在单晶光纤设备制造与单晶光纤研究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同时也开展药物晶型控制等方面的研究。现在我们团队拥有各类晶体生长设备和相关的人才,涉及晶体材料研究的方方面面。
这里还需补充一点,由于晶体具有长程有序的结构,因而表现出一些特有的性质,例如均匀性和各向异性。功能晶体作为光、电、声、磁、力、热等各种能量形式转化的媒介,是现代信息时代的基础材料。二十世纪的四大发明,晶体管、集成电路、激光、原子能都与晶体密切相关。有人可能觉得原子能和晶体无关,但是人们正在研究的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其中关键的材料之一就是非线性光学晶体KDP。因此,尽管生长晶体需花费较长时间,但研究还是非常意义的,所以以前蒋民华院士经常讲“晶体不但美丽而且有用”。
Q: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开始研究氧化镓?
A:
我搞晶体研究还是比较早的,我搞晶体研究是受蒋先生影响,1983年本科毕业后进入硕士课程,作为蒋老师的研究生开始进行相关研究。后来到日本留学11年左右,回国后在蒋先生的支持下,重新组建团队。关于氧化镓的研究,可以说是从2004年开始的。当时我们国家有一个很重要项目,就是发展热容激光。其中的一个关键材料,就是掺杂“GGG”也就是掺杂“钆镓石榴石”,就是氧化镓和氧化钆结合在一起,形成石榴石结构,也就是立方晶体结构。当时国内研制水平不到3英寸,而美国已经达到了6英寸,项目组要求达到美国或超过美国的水平。给了两年的时间开发这个项目。当时我刚回国,相对年轻也敢干,因而大胆的接受了项目。接手后才发现,设备还达不到要求。开始想斥巨资购买法国设备,后来因为涉及激光武器的原因对方没有卖给我们。从那时起,我们下定决心自己搞设备。而且我觉得自己做设备是我们必需走的一条路。实际上从国外采购的一些设备并不是特别好而且还价格昂贵。通过这个项目,我们自主研制提拉单晶炉,并长出了接近8英寸的“GGG”晶体。为什么要从这个晶体讲起?也就是因为它含有氧化镓成分,而且在做“GGG”的研究时,我们就遇到了氧化镓的一系列问题,比如:高温下容易挥发,分解,而且下籽晶的时候比较麻烦。尤其是采用提拉法生长晶体的时候,面临着氧化镓高温分解,熔体表面有漂浮物等问题。因而也促使我们成为在国内第一个采用导模法来做氧化镓的团队,这也是吸取了用提拉法生长“GGG”的经验与教训。导模法长晶的时候,它需要模具,相当于有一个盖子,这样下籽晶的时候不用放到熔体里去,熔体通过模具的小孔,由于毛细管作用到达模具顶部,生长从模具上面开始,也就避免了很多问题。起初国内一些单位,比如上海光机所,他们是国内最早开展氧化镓研究的,用的是光学浮区法,长的晶体比较小。但是随着宽禁带半导体热度起来后,各种方法都有尝试。我们在国内率先采用导模法生长,后来很多单位也都转向导模法了。其实,我也一直在呼吁大家还是要“百花齐放”,不要拘泥一种方法,因为目前还很难说哪一种生长氧化镓的方法最后会胜出,也就是得到产业化的认可,因而需要做更多的尝试。
Q:氧化镓长晶的方法有很多,您觉得各自的优缺点有哪些?
A:
各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虽然我们有很多的长晶方法,比如:提拉法、导模法、下降法、冷坩埚法、光学浮区法等。提拉法目前国内外最大尺寸是2英寸,目前还没有更大尺寸晶体的报道。提拉法技术相对成熟,可以得到柱状晶体,利于切割可以获得不同取向的晶片,为器件研究提供更多的选择。提拉法生长速度较快,但对于氧化镓来说,由于高温挥发、分解及表面有漂浮物等原因,目前还难以获得更大尺寸的晶体。下降法生长晶体,温度梯度相对较小,在密封的容器中生长,可以避免氧化镓挥发的问题。从日本报道的下降法生长的晶体来看,孪晶相对较少,结晶性更好。但国内目前还没有人用下降法进行氧化镓晶体生长,值得去试试。但是,金属铑会进入晶体中,这个问题还是要想办法解决。国内外都有采用冷坩埚生长氧化镓的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铱金,理论上会比较便宜。但目前在生长晶体的尺寸和质量方面还有待提高。铱金在以前没这么贵,疫情之前,几十万一公斤。2019年疫情后,铱金的价格上涨了很多,大大的增加了成本。这对氧化镓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事情。本来氧化镓和碳化硅相比,价格优势非常明显,当然,这种情况将随着铱金供应量的变化而变化。氧化镓是唯一的一个可以用熔体法来生长的宽禁带半导体。用熔体法生长晶体的特点就是快。碳化硅主要是用气相法生长,气相法生长的速度相对较慢,直径扩大的难度相对较大,不像熔体法那样可以采用放肩的过程。气相法生长籽晶多大就只能长出比籽晶宽一点的,直径扩大只能一次一次地进行,时间比较长。杨德仁院士提出的铸造法不用导模法的模具,铱金用量相对较少。铸造法的好处是相对简单,就是融化后慢慢降温的铸造过程。目前还面临着没法采用籽晶定向生长等问题。我觉得生长氧化镓,还可以考虑用水热法,不过目前还没见这方面的报道。
作为半导体材料来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掺杂。n型掺杂导模法是可以解决的,但是p型掺杂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真正的解决方案。我以前跟国内的一些单位讲,在还不知道哪种方法一定胜出的时候,大家还是要探索不同的方法。比如说用长蓝宝石的方法:泡生法。蓝宝石现在可以长得很大,以吨为单位生长。按理说镓和铝属同一族的元素,其氧化物差别不会那么大,泡生法有无可能生长氧化镓?当然,生长方法不能完全照搬,但探索还是值得的。目前国内趋势就是大家容易一窝蜂的往一个方向跑,这其实是个问题。现在国内有不少的初创公司引入资本后,就会格外关注尺寸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还是要先提高质量。质量不好的话,长再大没有用。要实现氧化镓产业化还是需要大家静下心来,认真的提升晶体的质量,在晶体质量提升的基础上再把尺寸长大再降低成本,这才是氧化镓产业化的发展之路。光去赶尺寸不考虑质量的话,其实是有点跑偏了。
氧化镓具有带隙宽、巴利加优值大等优点,在节能方面会有它的好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氧化镓热导率比较低,但我觉得这也不是不能解决的问题。采用减薄,倒装器件结构等方法,可以减轻热的影响。另外,氧化镓的导通电阻比较低,它产生的热也不会像硅基器件那么高。现在基于硅基器件的一个数据处理中心,散热就要消耗很多电能来解决。如果未来用氧化镓期间,它产生的热就会小得多。我认为未来氧化镓的发展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大家多方向的努力,脚踏实地的攻克这些难关。目前日本下降法已经长到6英寸了,但是铂铑合金中铑进入晶体中的问题也需要去解决。希望大家先沉下心来把晶体长好,在有高质量各类衬底的基础上,发展外延、器件和应用研究,是氧化镓实现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Q:未来产业化需要大尺寸、高质量低成本的晶体,您觉得哪种方法更有可能适合产业化之路?
A:
曾经在学术会议上讲过很多次,如果对晶体的质量、尺寸、掺杂性等等综合考虑,目前还是导模法是合适的。
一是比较成熟,二是晶体尺寸和质量都比较好。而且目前热度最高。如果下降法能解决铑进入晶体中的问题,同样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它的温度梯度相对会低一点。我们要想办法去解决它存在的问题,人家现在用铂铑合金,就存在铑会长到晶格中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是否有更合适的坩埚材料?这也是需要考虑的。大家也可以向这个方面去尝试。
另外,杨德仁院士提出的铸造法,也可以继续探索。铸造法发展很快,因为该方法相对简便。杨院士课题组采用铸造法很快就生长出了2英寸、4英寸的晶体,最近又报道了6英寸的晶体,发展速度很快。作为半导体材料还需要均匀掺杂,作为低对称性的氧化镓来说,还需要选择最佳晶向,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开展更多的研究去解决。
我个人认为,从晶体质量、尺寸、掺杂性等综合来看,目前还是导模法较好。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铱金太贵,成本太高,对于坩埚方面也可以尝试新的办法,是否可以尝试用其他金属做一个底锅,在它上面涂一层薄的铱金,减少铱金用量,降低成本。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国内的很多长晶单位以前储存了大量的以吨为单位的铱金,如果把现有的这些铱金利用起来,对于氧化镓来说也是足够了。
就产业而言,大家都认为功率器件的方向比较好,不论是在电动汽车、高压输变电、电磁弹射等等,一些需要大电压和大电流的场景都是氧化镓应用的方向。如果能把氧化镓晶体长到10公斤级或者更大,就可以发挥更大的市场价值了。因为用氧化镓的话,很多中、低压器件可以做的很小,这样消耗就更小而且可以紧凑,这非常符合发展趋势。总而言之,我们做氧化镓的首先要考虑质量,再去想市场,如果质量搞不好,那有市场可言。而且我们国内不要内耗,要以国际视野发现问题,寻找出路,目前就氧化镓晶体生长来说值得大家思考的是β相的对称性太低,这样就会面临一些生长的问题。大家从事的是氧化镓的研究,但是不要局限于β氧化镓,氧化镓的其它晶型同样值得去做。
Q:校企合作的那种方式更有助于落地化而且对氧化镓产业更有帮助?
A:
真正做一个产业尤其是半导体产业,时间是很长的。对于校企合作来说,希望能有一些有情怀的资本关注,从成长期的事业去投资。从出发点来说还是需要志同道合的。包括联盟也要着眼于长期发展,因为氧化镓本身是确实有它的优势在,但它需要时间去成长。氧化镓初创企业并不多,其实也是好事,希望大家能静下心来把技术搞好。我认为如果把氧化镓衬底、外延、器件等各方面的困难程度加起来是100分的话,衬底的困难应该在60分以上。要把衬底真正的做好,多种衬底都做好以后再做外延,再做器件,这样会更扎实。
希望大家还是踏踏实实的去解决问题,去攻克各种技术难关,才能说有氧化镓的产业化之路。要做好至少10年的打算。对资本而言,氧化镓的未来市场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不同材料做同样的器件,大家都在瞄准高压或者高功率方面器件,实际上一旦氧化镓质量做好了,价格降下来了,未来在中低压方面的器件也会有很好的前景。因为同样的输出功率它可以很小,而且损耗也小,也很符合我们当今社会发展所提倡的节能减排方向。关键的关键还是在长晶体的这些人里,一定要不忘初心,坚持踏实的去做。
Q:对联盟的期许与建议。
A:
要经常把国际信息资讯传达给国内。国外的研究成果、进展,车规级器件等消息,这将提升国内研究人员和投资者的信心。对外发出的消息,要更切合实际,要关注氧化镓的问题的解决。
如果想把行业发展起来,希望联盟主要起到桥梁作用。
一、国内外信息的分享,尤其是科研方面的进展、研究动态、研究趋势、产业、资本等。
二、国际氧化镓会议的交流,信息的传达等。我们不能光埋头苦干,还需要看看国际大势,抬头看路。
多组织一些交流会,多去促成交流沟通,是很好的方向。你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慢慢有经验以后,通过联合大家去组织、召开会议,还是很有必要的,大家需要沟通交流。而且对于联盟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作用。对于未来联盟组织氧化镓的会议,我是肯定会全力支持的,要把氧化镓发展起来,这个是必要的。对于咱们行业来说,需要有一些热心、有情怀的人来做这个事情。
Q:对国内氧化镓的标准化的建议?您觉得这个工作什么时机开展更合适?
A:
标准化肯定要做的,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由你们来组织跟大学、科研院所联合起来去推进这项工作也是很好的,比如氧化镓测试标准、评价标准、设备标准等等。据我所知,目前国内针对氧化镓的相关标准还没有出台,我认为大家可以先行动起来,联盟可以先调研一些国外的相关标准,尤其是做氧化镓领域比较先进的国家是否已经标准化了,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参考依据来完善我们自身的行业标准。作为晶体标准委员会的委员,后面启动标准化制定的时候我一定会大力支持的。提议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多与大家沟通,先做出个雏形然后再深入推敲。
Q:您对联盟推出的人才库有什么建议与意见?
A:
人才库的建立对未来的产业化落地还是有必要的,就目前而言国内在做氧化镓的人才还不是很多,培养人才的单位也不多,还需要加强。人才要流动,要交流,人才库的建立对想做氧化镓领域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还是有很大帮助的,有很多有眼光的公司已经开始做针对氧化镓领域的专项投资和定向培养了,未来我们也非常希望能与这样的公司进行合作。
我们同在氧化镓的大船上,我们要把氧化镓当事业来做。要把行业的基础做好,做牢,而不是为了寻求经济上的快速增长而做一些表面文章。我经常和年轻人讲,我们搞科研的人,一辈子能从研究到应用碰到一个好的课题是非常幸运的,氧化镓可能就是这样一个课题,值得大家一起努力。